首先看到這標題
一定會有人誤認我打錯標題
但其實找一下
就會發現
大眾都被誤導了
BWS系列
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是BWS車種
但其實它算是 "BW" 系列
後面接上的 "S"
算是 "的"
簡單來說
就是BW的50車
我知道很難懂
因為我也是查了資料才知道這個來由
因為YAMAHA在歐洲的名字是BeeWee或簡稱BW公司
(因為這型號是在加拿大第一次生產.而加拿大是歐洲的一部份)
全名稱是“大輪踏板車”
因為是BW公司生產製造
所以名稱就是 "BW's 50"
只是大家都習慣叫外殼上的型號
BWS BWS BWS的叫
就通通叫BWS了
雖然台灣有生產過2種系列
但其實整個生產類別
有高達4種型式
今天
大家有眼福
可以看到初版日製的 "BW's 50"
其實我在打這篇文章的時候
我很猶豫要不要發出來
因為一發出來
你就會知道其實台灣的車廠
品質真的有夠......
但想一想
還是算了
我總得抓幾篇文章出來填一下
反正台灣車廠爛
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因為這台是無牌車
嚴格說起來
是我老頭年輕拜師的師傅的車
不過現在退休了
在山上養雞鴉種菜的老人家
而對爬坡這類的角度山路
BW's就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今天只是維修部份處理而已
並不是回春系列
反正也沒料可以找
所以能動就好
外觀
其實頂破爛的
這車在去年有來過一次
當時 "至少" 還有外殼
不過現在都沒了
第一代生產的年份是1989年
當時就搭配倒叉了
因為不好發動
所以拆起來清起動盤
邊邊的車體編號還在
這台是原裝進口的
當時的油箱都還在椅墊下
手把蓋上還印有 "BW'S"的標誌
是正統的喔
不過儀錶已經破爛不堪了
當時的里程錶只有到千位數而已
最高時速錶是60 (因為這台是50cc而已)
接下來就是我要說的重點了
這是日製的起動盤
完完全全一體成型做出來的
背面也沒有接縫點
這個起動盤給我第一眼的印象
這簡直就是精品
然後
我們來看看台灣製造的 "BW's" 系列的起動盤
基本上是2合1
內盤是用焊接燒上去的
再來
起動齒輪
左邊的是台灣
右邊的是日製
台灣是用滾珠的
日製只用一個銅環就打發了
以上2個比較起來
感覺台灣的比較有誠意是吧
但是我告訴你
這台車從1989年到現在2015年
已經26年了
還沒磨損
台灣的我已經不知道換幾顆了
清完之後要裝回去
這邊注意一下
傳動蓋上的墊片還在喔
26年了耶
我摸的時候
觸感跟新的沒兩樣
而且還附一個鐵環
裝上的樣子
再來
傳動外蓋上還有一片墊片
所以總共是2片墊片
台灣的只有一片ㄚ
外蓋上還打有yamaha的標誌
還有一個塑膠外蓋
不過我忘了拍裝上去的樣子
還刻有MIJ標誌
因為這台是專門跑山載肥料等等
算是走實用派
所以外觀就不需要去處理了
反正處理好了
上山不用2天
應該就回復原狀了
來看一下其他部份
右邊開關
跟跑樂佳一樣的開關
左邊也一樣
以上
以下是其他資料
原本的 "BW's 50 " 的外觀
原生產年份是1989~2001年
但是在歐洲
2013年依舊還在發售
下面是第2代
也就是台灣當時所出的
因為是2行程
爆發扭力高
蠻受一部份人喜愛 (像是跑山或是釣魚的.走沙灘跟沙石路)
下面就是第3代
不過台灣沒出
之後台灣出的是下圖
可以算是亞洲版吧
我也不曉得是怎麼定的
不過2者差別蠻多的
像是台灣出的
就是車架缸管外露
可能看起來比較狂野吧
至於那種好看
就見人見智了
比較詳細的文章
以上
我曾經聽過一個傳言
聽說廠商在外銷商品時
會針對該國的水平
給予該水平的商品
不會給你高於你當時水平的商品
雖然都知道日本是好貨留國內
量產的才外銷
像以前在小老婆論壇上有看到一篇文章
說是光陽的酷龍有外銷到國外
忘記是歐洲還是美州
反正就是樓主到該國旅遊順便找朋友
然後該位外籍朋友
剛好買了酷龍這台車
因為已經騎了4萬多公里
所以樓主問他朋友說:你們的酷龍會吃機油嗎?
外籍朋友:不會ㄚ.怎麼了?你們台灣的酷龍會吃機油嗎?
樓主:......
有時候我不得這樣說
我們的廠商都是好貨往外銷
國內的人都用次級品
我相信知道一些內部的人應該都了解
如果你是內部的人
你還不了解
就表示你還不夠內部
就算是如此
但有時候還是很眼紅ㄚ
什麼時候國內的廠商可以振作起來
可以讓我抬頭挺胸的跟國外人講 :這是我們台灣車廠製造的喔
算了
我還是來去睡好了
ps:我好想要那個起動盤
拿起來供奉我也爽
簡直就是精品